"通过 ClassDojo 以及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我们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行为养成。"

Brian Heidenreich
H.D. 伯基小学校长
两年前,当布莱恩·海登里希 (Brian Heidenreich) 接任宾夕法尼亚州阿诺德市 H.D. 伯基小学 (https://www.nkasd.com/) 的新校长时,他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所为一二年级学生提供教育的高贫困率学校(Title One 计划)仅在 9 月至 12 月间就停学 69 天。
海登里希此前曾在纽肯辛顿-阿诺德联合学区的另一所学校执教三年,因此对 H.D. 伯基小学当时面临的学生行为问题及高停学率了然于胸。
海登里希表示:“我接任校长首日,第一项重大举措就是采用 ClassDojo 平台”。作为一名教师,海登里希一直在使用该交流平台联动教师、学生及家庭,构建积极课堂共同体。“通过 ClassDojo 以及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我们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行为养成。”
一种新的交流工具
海登里希预想教师们最初会对新的交流平台有一些抵触情绪,但实际上,大多数教师都很高兴能有一种新的方式与家长沟通,并能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激励。ClassDojo 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其无需通过打电话或发送电子邮件,就能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他表示,“教师现在有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便捷地在午间或课后给家长发送即时消息。我们鼓励教育工作者通过该平台向家长同步传递积极和消极的反馈意见,并利用这一平台培养家校关系。多数教师每周使用 ClassDojo 发布班级故事,包括:趣味活动照片、即将到来的考试提醒、作业技巧截图及其他重要通知。”
鉴于该校有很高比例的学生在家庭中面临社会经济方面的挑战,H.D. 伯基小学努力为这些青少年创造积极的教育体验。学校更是力所能及地在各个环节融入趣味性。例如,在最近的“全美阅读周”活动中,学生们身着奇装异服,摆出各种姿势拍照,这些照片成为本周班级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目标有两个:既让学生享受全国性活动的乐趣,同时强化家长对家庭阅读与家庭作业督导的重视。“当学生能从学习以外的事情中获益时",海登里希强调,“学校将转变为更具吸引力的成长空间。”
学生停学率大幅下降
ClassDojo 对降低 H.D. 伯基小学的停学率产生了极为积极的影响,在短短两年内,停学率从之前的 69% 骤降至 2%。海登里希表示,学校将持续追踪并分析出勤率报告,以衡量 ClassDojo 对这些指标的影响,但他强调,行为问题和停课天数的减少,已然印证了该平台所作的实质贡献。
“显然这其中存在多重影响因素,但 ClassDojo 确实对停学率下降有所贡献” 海登里希指出,他还补充道,最近这所小学师生士气高涨,校园中弥漫着积极向上的氛围。诸如 “疯狂三月” 等激励活动——以学生通过良好行为赚取 40 个 ClassDojo 积分为重点的激励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校园的正能量。
海登里希解释道,"我们将目标设定为 40 分,是因为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很容易达到,但同时也是他们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ClassDojo 同时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团队协作与互助精神——当有学生未达到预期目标时,系统会巧妙提醒其他学生给予督促,这种同伴支持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素养。"
一直在寻找下一个基准
回顾两年前初到任的学校与如今领导的校园,海登里希指出,最大的转变在于:学生行为评估已从消极惩戒模式全面转向积极正向引导范式。
海登里希表示,“学校原来的发展方向是以负面惩戒为重点的,而现在我们正努力利用 ClassDojo 构建正向激励体系。”例如,如今,学生们一直在为下一个基准、目标或奖励而努力。当他们达到目标时,就可以去“奖励空间”领取他们为之努力奋斗赢取的奖品。
海登里希表示,ClassDojo 还解决了纸质通知难以有效触达家长和看护人的问题。因为这些通知即便到他们手中,也可能已经被揉得难以辨认了。他解释道,“书包或文件夹可能原封不动地回到学校,但家长手机从不离身——我们确信通过 ClassDojo 发送的每一条通知都能准确送达。”
##全校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氛围
在社区联动方面,H.D. 伯基小学正在利用交流平台制作和分发电子通告,介绍青少年啦啦队训练营、摔跤联赛以及其他希望与家长和孩子们分享的活动。 这一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学年,青少年摔跤联赛迎来了 90 名新生,创历史最高参与纪录。
海登里希表示,“他们特别感谢我们通过 ClassDojo 发布通知,确保所有家长都能收到通知。”他认为,该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实时沟通与正向的感染力,这种双重机制能够激励学生在学校里展现良好行为与自主判断力。
“每当听到提示音,学生们就知道又有同伴刚刚获得了奖励。他们会观察受到奖励的行为,并主动效仿,”海登莱希补充道,“ClassDojo 作为一种积极的行为工具,可加强家庭与学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